消失和新生 伴随着吱呀的车轮声,一辆勒勒车从草原深处走来……40年前,在草原上每天上演的这个画面,如今已成为59岁的巴德玛的回忆。 不久前,这位蒙古族牧民将自己40年前的嫁妆——一辆精巧的勒勒车送给家乡东乌珠穆沁旗的一家游牧文化博物馆。千百年来,草原上最重要的交通工具勒勒车,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旧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新的工具用品,消失的还有落后的观念,而新观念总是在迅速变化的时代里悄然生长。40年来,这块占全国土地面积八分之一的广袤大地上,每天都在上演消失与新生的变化大剧。 手机代替羊鞭 古老生产方式迎来新变革 46岁的牧羊人额尔定图的羊鞭放在库房的角落里,落满了灰尘。10多年前,额尔定图用上了手机。现在,一套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放牧系统代替他手中的羊鞭,监控羊群状况、喂食、饮水,都可以在手机上完成。 额尔定图的家在杭锦旗锡尼镇附近的草原上,一家3口在1.1万亩草场上养着多只羊。“过去管理这样规模的牧场至少需要8到10个人,而今只需两个人。”他笑着说。 滚动了千年的勒勒车,在20世纪80年代结束了交通工具的使命,被速度快数倍的摩托车所取代,进入21世纪,摩托车又被更快的小汽车取而代之。 与羊鞭、勒勒车的“宿命”一样,时代巨变的车轮“碾破”了黄河岸边的老水车。如今的河套灌区,已是亚洲最大的一首制自流引水灌区,由自动控制水闸、田间探测器、手机智能终端组成了一套精量化配水系统,精准排放浇灌。 “以往是大水漫灌,既浪费水,又让土壤盐碱化。自从年用上精量化配水系统,土壤开始缺水,系统就会提示,这样能轻松控制灌溉的水量和时长。”农民杨永忠说。 随着现代大型农机具的普及,整地用的犁、耙、耱,播种用的耧车,打场用的木锨、木连枷,脱粒用的石磨、臼杵,这些千百年间一直在使用的农具,如今只留存在人们的记忆中。 从蒙古包到楼房 传统生活方式迎来新变迁 生活在锡林郭勒大草原上的牧民宝力德巴特尔,两年前就没再烧火取暖,即便是在零下30摄氏度的严寒冬日,室内依然温暖如春。 建筑师设计的可移动节能住宅为他开启了一个新世界。他居住的外观看似欧洲建筑的60平方米房屋,运用国际领先的高保温墙体和太阳能供热技术,在没有外部加热或空调系统的情况下,一年四季室内都能达到舒适的温度。 这让那些对蒙古包依依不舍的牧民既吃惊又感叹。蒙古包,作为传统民居伴随蒙古民族走过了漫长的岁月,但从30多年前开始,从游牧改为定居的牧民们盖起了更加舒适且坚固耐用的砖瓦房。 在苏尼特左旗萨如拉塔拉嘎查宝力德巴特尔家里,当代中国城市家庭的生活要件几乎应有尽有——齐全的家具陈设、24小时热水卫生间、款式新颖的整体橱柜、电视、电脑、冰箱、汽车,还有信号很好的WIFI。 生活在林西县双兴村的崔广芝对赶集有着复杂的情感,老人蒸了40年黏豆包,春节前夕人声鼎沸的集市曾经是她最主要的销售市场。可几年前,雨后春笋般出现的超市和网上购物,抢走了农村集市的人气。 但时代给崔广芝打开了另外一扇窗。今年初,村里的志愿者把老人制作黏豆包的过程拍摄成小视频,通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