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祖国北疆地带一派美丽、幸福景象(李政葳/摄) 光明网记者李政葳 从内蒙古乌拉盖河中下游的九曲湾景区上空俯瞰,两岸低山舒缓、碧草如茵,河道九曲回肠,犹如一条银色的哈达镶嵌在绿色大地上。 内蒙古大草原上,不仅景美如画,牧区产业也不断调整、旅游产业不断发展,农牧民增收明显。在祖国北疆地带,一幅美丽、祥和民生图景徐徐展开。 打造旅游致富新模式,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在锡林郭勒西乌珠穆沁旗浩勒图高勒镇遥鲁海日罕山(半拉山)脚下,白桦林修长挺拔,金莲花娇艳怒放,草地清新葱郁,星罗棋布的蒙古包外牛羊遍地、马儿嘶鸣。7月正值旅游旺季,“最美乡村”“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脑干宝力格嘎查游人如织。 在采访中,当地人告诉记者,脑干宝力格嘎查水资源丰沛,植物种类繁多,可用于药类植物有多种,树木种类有30多种;这里盛产蘑菇、蕨菜、黄花等特产,野生动物有野猪、野兔、鹿群等多种,是迄今为止内蒙古草原文化时间最长、保存最完整的地区之一。 “这两年当地基础设施逐渐完善,村村通公路达%,通长电率达80%……”浩勒图高勒镇党委书记莫日根达来讲述着脑干宝力格嘎查的种种变化。 在此基础上,“牧人之家”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这里,集吃住玩于一体,生态文化游、游牧文化游、民俗风情游相结合,带给游客不同的草原体验。“在发展畜牧业的基础上,不断加大第三产业的发展,让畜牧业和旅游业和谐发展、相得益彰。”莫日根达来笑着说。 “最美乡村”“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脑干宝力格嘎查(李政葳/摄) “天边草原”乌拉盖景区繁花盛开、游人如织(李政葳/摄) 离开西乌珠穆沁旗“半拉山”,来到“天边草原”乌拉盖。这里的风景依然醉人,不仅有风景如画的九曲湾,还有草原灵泉布林泉、电影《狼图腾》取景地等。这些景点相距不远,串成一条完整的旅游线路,为当地发展全域旅游打好了基础。“乌拉盖从年正式开始发展旅游业,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乌拉盖管理区文体广电旅游局局长胡明凯感叹。 然而,草原旅游业的发展,要与草原保护有机结合。“在满足游客基本需求的情况下,要尽最大可能减少旅游景区开发对草原生态环境的破坏。”胡明凯介绍,乌拉盖在发展特色旅游业的同时,十分注重草原生态保护。比如,九曲湾景区内专门铺设木质步道,防止草原被人为破坏;将游客食宿地点安排到景区之外,防止景区污染。 “草原牧民吃上旅游饭,我们要倍加珍爱青山绿水,精心呵护碧海蓝天。”九曲湾牧民塔拉说。 智慧牧场、生态牧场,产业结构优化带来新气象 在乌拉盖管理区贺斯格牧场一间平方米的牛棚内,牧民们正在用特殊的配方饲料,喂养着成百上千头肉牛。“我们从国外引进的品种,包括安格斯牛、西门塔尔牛,一般的蒙古牛养3年才能达到公斤,这些牛12个月就能达到公斤。”贺斯格绿色产业进出口有限公司负责人呼格吉勒图说。 传统畜牧业存在超载放牧,给草原生态带来破坏,不利于畜牧业的持续发展的情况。让呼格吉勒图印象深刻的是,三年前自己刚来管理区时,这里放牧时间为6至7个月,如今缩短到了3个月。“现在7月中旬,不少牛仍被关起来,就是为了保护草原生态”。 不仅如此,这家公司还为当地牧民提供良种母牛(种公牛)、胚胎、冷冻精液、技术培训、机械设备以及订单回收犊牛、采购优质牧草等方式,与牧民建立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联结机制,辐射带动周边乃至全盟养牛户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促进牧民增收。 大草原上,不仅有生态牧场,还有多了许多智慧牧场。 在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左旗满都拉图镇赛汗塔拉嘎查,50岁的宝力道巴特尔与草原上大部分牧民一样,早年经常骑马或摩托车赶着牲畜放牧,一出去就是一整天。然而,他做梦也没想到,现在可以坐在家里拿着手机对着屏幕管理多只羊。 锡林郭勒盟乌拉盖管理区贺斯格绿色生态牧场(李政葳/摄) 新能源房内牧民宝力道巴特尔手机操控屏幕观看自家羊群(李政葳/摄) 记者在宝力道巴特尔家的新能源房里看到,牧羊人只需要轻点鼠标,羊群位置、往来车辆等高清画面,都可以出现智能电视屏幕上。另外,手机智能牧场App还可以远程操控水槽开关,牧民不用跑去草场给牛羊喂水。“近1万元的整套设备,政府补贴后,只需花0元就可以安装。”宝力道巴特尔说。 如今,像宝力道巴特尔一样使用“智慧放牧”的牧民越来越多。苏尼特左旗财政局副局长陈晓刚介绍,在财政现代农业发展项目资金的支持下,旗财政局加大智慧畜牧业建设力度,开发建设了苏尼特羊溯源大数据综合服务平台,项目覆盖全旗7个苏木镇,49个嘎查,相关配套设施已完成近80%,已为户牧户、19.5万头只牲畜提供服务。 告别了“追羊跑”放牧的日子,宝力道巴特尔利用空余时间经营了一家蒙餐馆。“一旦通过手机监测到羊群移动速度异常或超出放牧范围,系统就会报警,我会及时开车从餐馆赶回来。”宝力道巴特尔美滋滋地说。 草原牧民走进城市社区,开启居家养老新模式 锡林浩特市区巴彦查干街道办事处达布希勒特社区内,一阵阵歌声、琴声从爱祺乐牧民养老园区交织传出。园区内,老人们有人在排练跳舞,有人在拉琴唱歌,有人在下棋打牌,有人在剪纸、刺绣、练书法。 今年62岁的蒙古族老人黄德才3年前入住爱祺乐园区,与之前住在自家蒙古包相比,这里多了很多便利。比如,每天早上起来,餐厅会备好早餐,吃完饭可以与园区老人们在休闲广场喝茶聊天,或者去活动中心锻炼身体。“以前与自己住在同一个嘎查的牧民,几乎都到了这里,邻里们都很熟悉。” 让黄德才更满意的是,这里便捷的医疗服务。“身体不舒服打个电话医护人员就来了,医院、药店。”黄德才透过窗户,指着对面的楼区说。 爱祺乐牧民养老园区老人吹拉弹唱(李政葳/摄) 养老园区内老人参加手工艺品制作活动(李政葳/摄) 爱祺乐牧民养老园区总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设计养老床位张。园区内卫生服务站、活动中心、餐厅、超市等硬件配备齐全,形成了能够满足入住老人衣食住行等多方面需求的养老综合服务体系。园区从年9月正式使用,已有户、名老人入住,实现了70%苏木镇牧区老年人进城养老。 巴彦查干街道办事处主任李晓昱告诉记者,除了衣食住行的便利与保障外,园区每年还有经常纷呈的社区活动。比如,开展小年祭火、祭敖包等传统民俗活动及嘎拉哈、蒙古象棋、那达慕大会等具有民族特色的比赛;鼓励园区手工艺品制作,举行手工艺品缝制比赛,在综合服务中心设立展示区,将园区的手工艺品作为旅游商品进行推介、销售。“丰富了牧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原汁原味的民族风情,让大家进得来、留得住、更幸福。”李晓昱说。 记者了解到,爱祺乐牧民养老园区采取市场化运作,服务中心与有入住意愿并符合条件的老人签订入住协议,每户每月收费元;同时,政府还提供政策扶持,出资对园区内的大型维修、维护、运行进行补贴,有效减轻了入住老人的经济负担,降低了牧区老人进城养老的成本。 “这种养老模式我们还在不断探索中,今后计划进一步完善硬件设施,创新养老服务,让老人们在这里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锡林浩特市民政局局长唐贵举说。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st/pgst/311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