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9/10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北京雀斑医院那家好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3938226441239017&wfr=spider&for=pc

戳上面的蓝字

内蒙古扶贫

清水河县

探索推广“”庭院经济模式

清水河县充分利用房前屋后土地资源,因地制宜探索推广“”庭院经济模式,即:1户农民种好10亩田,养好20只羊,喂好30只土鸡,种好40株果树,户年均收入5万元。年以来,全县累计有贫困户实施了庭院经济项目,累计覆盖贫困人口人,贫困户户均年增收元以上,实现了稳定脱贫。

清水河县对有生产经营能力和发展愿望的农户,积极引导其发展特色庭院经济。以“”庭院经济模式为基础,进一步细化列出小杂粮、万寿菊、黄芪、土鸡等具有较好发展基础和潜力的扶贫项目“菜单”,供贫困户自主“点菜”。出台了各项补贴支持政策,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发放补贴万元用于发展庭院经济,主动脱贫致富的积极性持续增强。

依据清水河县黄河流域、浑河两岸、清水河两岸、长城沿线四条产业带规划,浑河、清水河两岸自然条件较好地区重点发展家庭有机种养和果园采摘,黄河流域和长城沿线重点发展农家乐及经济林果。

海红果树是清水河县当地传统独有树种,年开始,清水河县通过每株政府补贴20元的方式,鼓励发动群众利用房前屋后、闲散空地进行栽植,目前已动员群众自行栽植海红果树34万株,每株果树最低收入元,每户栽植20—40株,年可增收—元。

随着黄河大峡谷休闲和长城沿线观光游日益兴起,老牛湾镇和北堡乡拓展庭院经济业态,支持发展农家乐40余家。依靠当地特有的窑洞文化和特色美食吸引游客,每户农家乐年可增收3—8万元,同时还有效促进当地米醋、杂粮、豆腐、胡油等特色农产品销售,依托庭院的农家乐成为当地主要的脱贫致富产业。

推动庭院经济,清水河县坚持从生产到加工、销售开展全程服务。选派产业指导员名,深入全县个行政村帮助贫困户选择合适的种养殖项目。抽组全县农技专业人员组成专业指导小组,实行产业指导员、科技特派员、防疫员“三员合一”管理制度,走村入户进行技术服务指导。同时,清水河县农牧科技部门累计举办农业适用技术培训32场次,培训余人次,极大地提高了农民农技知识水平。

科右中旗

严格落实“四不摘”积极推进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近年来,科右中旗坚持把教育扶贫作为阻断贫困传递重要途径,精准“把脉”,靶向施策。建立了“控辍保学管理动态数据库”,义务教育阶段因贫辍学“零发生”;45所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项目完成率%,37个学校高标准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验收;以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为重点的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全覆盖助学体系初步构建,落实“三提、一免、一补”教育扶贫补助政策.万元(包括建档立卡学生寄宿生生活补助金),为全旗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提高现有补助标准。截至目前,年春季义务教育建档立卡等非寄宿生生活费补助、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金全部发放完毕。年低保家庭子女、建档立卡家庭子女、孤儿升入普通高校新生入学资助金、家庭经济困难大学新生入学资助(交通费)、京蒙帮扶“一对一”助学金,高校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等项目正在落实当中。

敖汉旗

产业扶贫创新精准施策模式

产业发展是脱贫重要途径。敖汉旗按照集中、集聚、集约发展思路,因地制宜,实施贫困嘎查村“一村一品”产业推动,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牧场等新型经营主体,通过四种模式解决产业脱贫难题,实现了贫困人口产业全覆盖的目标。

用产业引领扶贫模式解决贫困户稳定持续增收的难题。利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粮农组织授予的“全球佳”、“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荣誉称号及“敖汉小米”、“敖汉荞麦”等国家地理标志品牌优势,突出主导产业引领,确定了小米、设施农业、肉牛3个主导产业,不断壮大扶贫产业规模,提高贫困群众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了萨力巴乡万亩设施农业扶贫产业园等15个扶贫产业园。东阿黑毛驴扶贫产业园被命名为全国就业扶贫基地,敖汉小米入选全国首批“一县一品”品牌扶贫行动,列入阿里巴巴全国首批“电商脱贫样板县”。

用合作互助扶贫模式解决贫困户组织化程度低的难题。贫困户家庭生产经营规模小、土地等资源有限,即使得到扶贫资金支持,也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导致脱贫步伐较慢。鉴于此,通过政府引导和典型带动,利用“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方式,组织贫困户利用土地等生产资料加入合作社,按照“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统一销售、利益共享”的原则,使贫困群众在获得更多收益的同时,解放劳动力从事其他产业,进一步扩大了增收渠道。截止目前,全旗扶持培育专业合作社个、家庭农牧场个、种养大户家。

用企业嫁接扶贫模式解决贫困户产业发展保障弱的难题。针对缺乏资金、技术和市场预判的贫困群众,引进培育了一批龙头企业,形成了每个产业都有龙头带动的产业化经营格局。实践中,主要通过三种嫁接方式让贫困户成为产业链条中的重要一环。一是技术嫁接,企业为贫困户提供全程技术指导与支持,提升了农牧业产出比,增加了产业收益。二是资金嫁接,企业以金融租赁等方式为有生产能力、发展愿望的贫困户提供资金支撑,减轻贫困群众发展生产成本压力。三是市场嫁接,企业保护价回收农牧产品,降低了贫困户种养殖市场风险,保障了贫困户利益。

用金融助推扶贫模式解决贫困户生产资金短缺的难题。针对有发展能力、缺乏资金的贫困群众,通过建立风险补偿金机制,充分发挥扶贫小额信贷无抵押担保、使用周期长、借款额度大、财政贴息等政策,引导贫困群众自我发展生产。几年来,共向08户贫困户发放扶贫小额信贷贷款,做到了应贷尽贷,解决了贫困群众发展生产资金短缺的难题,使名贫困人口受益。

苏尼特左旗

巩固脱贫成果力智志双扶

一是齐抓扶智扶志。充分依托旗“新型职业牧民培训学校”,把技能培训作为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智志双扶的重点举措,每年培训贫困人口人以上,开展培训课堂进牧区、进产业项目,着力提升牧区贫困劳动力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将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与党日活动充分结合,在全旗7个苏木镇分别开展“感党恩话心声自强奋进奔小康”座谈会,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在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二是筑牢防返贫堤坝。严格落实脱贫攻坚“四不摘”政策,根据自治区《关于建立防致贫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的实施意见》和《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致贫的八项措施》要求,积极制定出台《苏尼特左旗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致贫预警工作方案》,探索建立“预警、监测、防贫”工作体系,围绕“两不愁三保障”主要指标,统筹政府、市场和社会资源,在建立健全防贫监测和帮扶机制的基础上,把牧区低收入家庭为重点,地方财政资金投入30万元,与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签订“防贫险”,扎实做好防止返贫和致贫工作,全面提升脱贫攻坚的质量和成效。

三是探索牧区社会化服务。严格落实“脱贫不脱钩、脱贫不脱政策、脱贫不脱帮扶”政策要求,坚持把优化公共服务供给作为巩固脱贫成效、实现牧区振兴的强力支撑,针对点多面广、居住分散的牧区实际特点,成立了全旗牧区社会化服务工作领导小组,采取“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牧民主体、企业运营、服务有偿”的方式,大力实施第三方运作的牧区社会化综合服务体系建设,为牧民提供及时便捷的送水清污、设备维护、家电维修等牧区“家政服务”,吸纳更多贫困家庭劳动力投工投劳,既促进贫困人口稳定增收,又推动构建更加全面、优质高效的牧区公共服务供给模式。

乌达区

及时召开农区贫困劳动力稳岗就业安排部署工作推进会

11月10日下午,在自治区召开全区稳岗就业视频会议后,乌达区及时召开农区贫困劳动力稳岗就业安排部署工作推进会。乌达区扶贫办负责人主持会议,乌兰淖尔镇、三道坎街道办事处分管领导,泽园、富民、胡杨社区第一书记及驻村工作队成员参加会议。

会议传达了国务院扶贫办、自治区扶贫办稳岗就业视频会议精神,对全面摸底排查乌达区县内外建档立卡贫困户务工人员工作情况进行了安排部署,要求镇、街道、各驻村工作队更新核实务工人员务工具体情况。

会议要求,要高度重视稳岗就业工作,精准掌握务工人员联系方式,压实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帮扶责任人、社区“两委”班子责任。完善务工人员基本信息,更新务工人员联系方式,并将数据录入全国扶贫信息系统就业扶贫疫情模块。要持续做好稳岗就业工作,强化对稳岗就业工作的督查指导,即日起开始对稳岗就业情况进行日调度,确保及时掌握贫困劳动力务工就业情况,确保稳岗就业工作落在实处。

(责任编辑:高凤义)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sp/pgsp/1561.html

------分隔线----------------------------